《大國尊嚴系列之半島風雲演義》[大國尊嚴系列之半島風雲演義] - 第9章

這一停頓可就要了命了,騎兵沒有盾牌,停在距隋軍大陣十幾、二十幾米遠的地方,完全就是隋軍弓箭手的靶子,一陣箭雨飛過來,高句麗士兵像下餃子一樣往下掉。這麼近的距離,不用瞄準也能射個八九不離十,馬雖然比人大得多,可射中馬的箭比射中人的箭少得多。高句麗騎兵在衝鋒過程中只傷亡了一百多人馬,可就停了一眨眼的功夫,就傷亡了兩三百人。

箭比指揮官更有威嚴,在箭的指揮下,高句麗騎兵顧不上等指揮官的命令,掉轉馬頭就往回跑。來的時候像一股洪水,回去的時候像一股潮水。想回去也沒那麼容易,退潮之後總歸會留下些小魚小蝦、螃蟹蛤蜊之類的東西,高句麗騎兵也不例外,在隋軍弓箭射程之內,他們留下一路的死屍、傷兵和戰馬。高句麗騎兵退回進攻出發地,戰場上留下數百匹無主的戰馬。

騎兵剛退下去,兩股高句麗步兵相繼衝到隋軍大陣前。在衝鋒的路上,步兵的傷亡比騎兵大得多,不過衝到陣前後,步兵的處境遠沒有騎兵那麼悲慘。高句麗步兵都是一手持圓盾一手拿刀劍,他們用圓盾撞開隋軍的長槍,直接面對隋軍的盾牌手。構成盾牆的大盾將近一人高,又大又重,刀劍根本就砍不動,高句麗士兵徒喚奈何,一點辦法都沒有。聰明點的用身體使勁往上撞,試圖把隋軍盾牌手撞倒,笨一點的只知道衝著大盾蠻砍。

不管是聰明的還是笨的,他們的努力都起不到什麼作用,反倒遭到隋軍長槍手的殺傷。隋軍的長槍像一根根蛇信一樣,忽吐忽縮,變化不定,高句麗士兵只要稍一疏忽,就有被刺中的危險。高句麗士兵不會被動挨刺,他們用圓盾護住腹部以上,隋軍長槍手只能攻擊他們的雙腿。高句麗士兵不停地左右跳動,想要刺中他們的腿並不容易。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,隋軍的盾牆起到了很好的防護作用,可也遮擋了長槍手的視線,長槍攻擊距離遠,卻不靈活,這樣一來,隋軍長槍手對高句麗士兵造成的威脅並不大。

雙方步兵真正的較量發生在雙方的弓箭手之間。隋軍的弓箭手射不着最前面的高句麗士兵,就射中間和後面的人,而站在中間和後面的高句麗士兵也向著隋軍大陣內部放箭,他們射不着隋軍的盾牌手和長槍手,射的也是弓箭手。隋軍弓箭手佔有盾牆保護的優勢,高句麗弓箭手佔有人數眾多的優勢,雙方展開互射,一時相持不下。

韓在熙調整了戰術,高句麗騎兵再次發動衝鋒。衝到隋軍陣前後,高句麗騎兵用刀撥開隋軍的槊,催馬往前擠,試圖用馬把盾牌手擠倒,可是他們馬上就發現這一招並不奏效。馬的強大衝擊力來源於高速奔跑時的動能,現在馬沒有了速度,也就沒有了衝擊力,僅靠馬往前擠,想擠倒盾牌手並不容易。盾牌手不會被動地跟馬較勁,他們俯低身體,用肩膀頂住大盾,另一隻手用刀劍往上砍。大盾不到一人高,戰馬往前擠,馬頭剛好從盾牌上面探進陣中,成為盾牌手砍殺的目標。另外,槊手也不會閑着,他們的槊被撥開後,收回來再刺出去,馬的目標太大,又沒有任何防護,被刺中的概率很大。雙方爭執了一陣子,高句麗騎兵有不少戰馬被砍傷、刺傷,跟在後面的高句麗士兵也有不少人中箭。在損失了數百人馬之後,韓在熙無奈地下達了撤退命令。

一計不成,再生二計,二計不成,還有三計,韓在熙決定,放棄對中間大陣的進攻,騎兵繞過隋軍大陣,直接攻擊正在過橋的隋軍。假如韓在熙一開始就這麼做,他會取得不錯的戰果,因為那個時候隋軍的騎兵正在過橋,難以組織有效的防禦,而現在,三個軍的騎兵已經全部到達東岸,集結完畢。對此,韓在熙並沒有十分在意,因為他有兩萬人,而隋軍騎兵只有一萬兩千人,他有必勝的把握。

高句麗騎兵向隋軍騎兵衝過去,隋軍騎兵並沒有被動應戰,也發起了衝鋒。狹路相逢勇者勝,隋軍騎兵人數雖少,可個個都精神抖擻,鬥志高昂,就連戰馬也昂首嘶鳴,期待着大戰的來臨。反觀高句麗騎兵,他們已經徒勞地進攻了兩次,現在處於「三而竭」的狀態,不管是人還是馬,都失去了銳氣。更有甚者,看着仍然在源源不斷過橋的隋軍,高句麗士兵缺乏勝利的信心。

相向衝擊的兩股潮水轟然相撞,三萬多人馬混戰在一起,進行殊死的搏殺。刀的撞擊聲,人的吶喊聲,馬的嘶鳴聲,似狂風呼嘯,如波濤怒吼,馬蹄激起的塵埃,飛騰而上,連天徹地。

隋軍第二批渡河的三個軍首先過河的是騎兵,三個軍的騎兵各四千人,分三路集結完畢後,一路從正面加入戰場,另外兩路從左右向高句麗騎兵後方包抄。高句麗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