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在大明,剛穿越就要登基為帝》[我在大明,剛穿越就要登基為帝] - 第7章

「太后,外面這樣對峙下去也不是個事。」

「他們,他們怎麼敢?」

看起來四十歲左右的女子,穿着一套淡白色的衣裙,臉上怒氣頓生。在她面前站着一個人,就是壽寧侯張鶴齡。而坐在那裡的女子就是目前大明朝最尊貴的女子,弘治皇帝的皇后,正德皇帝的嫡母,現在的張太后。

今年50歲,不過保養的很好。

張太后前半生的命很好,嫁給太子的弘治皇帝,後來順利成為了皇后。弘治皇帝一生未納妃子,後宮當中只有張太后一個人。後來他們的兒子正德皇帝登基,張太后作為嫡母也是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太后。這是真正的順風順水。

但兒子登基之後,情況開始出現變化。

正德皇帝性格跳脫,並不是一個安分的人。而且正德皇帝對於自己的舅舅,張鶴齡和張延齡兩個人非常不喜,包括太后給他選擇的皇后,正德皇帝也非常不喜歡。正德皇帝不是一個受得了約束的皇帝,不管是張太后,還是朝臣,正德皇帝都不希望他們太過約束自己。

結果是母子之間關係緊張。

不過就算關係再怎麼緊張,兩個人也是親生母子。可是自己兒子31歲就英年早逝,而且還沒有留下子嫡。無奈之下只能是從藩王選擇一個人繼位,張太后心情怎麼可能好。

但既然選擇了,張太后對於新皇真沒有什麼想法。張太后是真的沒想過打壓新皇,或者自己垂簾聽政。張太后真沒有那樣的政治手腕,也沒有那樣的政治野心。

皇宮的主人,終究是皇帝。張太后雖然因為一直受寵,所以性格驕縱一些,但也明白這個道理。以後皇城的主人,將會是馬上要登基的朱厚熜。就連自己這個太后,以後在皇宮當中也要看新皇的臉色。對於這一點張太后看的很明白。

可是現在楊廷和他們鬧的是什麼。

在行殿直接給新皇一個下馬威。

這是要增加新皇和閣臣之間的矛盾,還是要增加自己和新皇之間的矛盾。新皇早點登基,穩定京城局面,對於誰都好,包括對於張太后。

如果新皇遲遲無法登基,那麼目前代行皇權的內閣有利,卻不利於張太后他們。

「嗣皇性格如何?」

張太后詢問張鶴齡。

在迎接朱厚熜的欽差隊伍當中,就有壽寧侯張鶴齡。張鶴齡撓頭道:「未有過多接觸,然觀其行事,端莊穩重,禮儀周到,遇事不亂。」

「懂禮就好。」

張太后連連點頭。

正德皇帝雖然是自己的兒子,但性格跳脫,連自己這個親生母親都不好管。如果新皇也如此,那麼自己更不好管,畢竟新皇不是自己兒子。如果是懂禮的,願意守禮的,那麼什麼事情都好說。

自己是太后,新皇只要守禮,那麼自己的利益就可以得到保障。

張鶴齡着急得道:「太后,外面已對峙幾個時辰,放任下去必會發生大事。楊介夫(楊廷和)讓禮部如此強硬,不給嗣皇台階下,可如何是好?嗣皇雖是孩子,但也是新皇,不可如此輕慢。等嗣皇繼位,必然怨恨楊介夫,會引起朝政混亂。」

「你是何意?」

張太后瞥了一眼張鶴齡。

張太后就是一個小女人。因為前半生順風順水,因此也沒有經歷過太多風波,更沒有什麼政治野心。整體來說張太后此人沒什麼太多的缺點,也不像呂后、慈禧他們有強大的權力欲。張太后最被人詬病的就是太寵自己的兩個弟弟。弘治皇帝活着的時候,張鶴齡和張延齡兩兄弟幾乎把皇宮當成是自己的家。而且在外面仗着張太后囂張跋扈。

正是因為這種跋扈,所以正德皇帝才會討厭自己兩個舅舅。弘治朝、正德朝,不知道有多少言官彈劾過張家兄弟兩。要不是張太后壓着,這兩個人早就剝奪了爵位。

張太后實在是太了解自己的弟弟。

都是無利不起早的主。現在嗣皇和楊廷和為首的閣臣對上,其實和張鶴齡這樣的外戚沒什麼關係。雙方人腦子打出狗腦子,那也是他們的事情。張鶴齡、張延齡的張家就是外戚,在明朝政治體系當中,不要說和文官對峙,甚至都不如已經沒落的勛貴階層。

只不過弘治皇帝當年對張太后非常寵愛,愛屋及烏抬舉了張家,才讓張鶴齡、張延齡他們水漲船高,成為了勛戚階層當中地位比較高的人。

但一朝天子一朝臣,這個不僅適用於臣,更適用於宦官,以及外戚。相比起來勛貴階層,雖然已經沒落,但他們是真正的和明朝同命運。勛貴階層只要沒有犯太大的錯誤,那麼皇帝都會寬恕他們。因為勛貴階層是大明朝的功臣階層,皇帝為了名聲,也不好對他們太過分。

所以新皇要登基,外戚和宦官是最着急的。

「太后,此時正是需要太后一言而決,只有如此才可解決嗣皇和楊介夫的紛爭。嗣皇也可明白,在這皇城之上,誰才是嗣皇后盾。」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