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明:人在詔獄,滿朝皆是我徒孫》[大明:人在詔獄,滿朝皆是我徒孫] - 第8章

詔獄。

「先生,氣候變化左右百姓耕種,氣候溫潤時,耕種收穫夠多,氣候不好時耕種收穫變少,氣候不會幾百年都一個樣子,不會一直高,也不會一直低,那以大明舉例。」

「大明要用何種方式,確定紅線?」

朱標琢磨了大半天,心中已經有了大致猜測,但這新奇的說法,將一切都歸結在氣候變化上,當真是聞所未聞。

但是糧食的重要性,朱標還是知道的。

「這個…要看大明的體量,需要更多,更精準的數據才能預測,不過,前邊說的七分天註定,三分靠打拚,天能左右氣候變化,這是人所不能及的。」

「但天並不能直接替人做決定,道家說,大道五十天衍四九,遁去其一,一線生機。」

「氣候的變化,如果朝廷的政令變革,因地制宜的施政,還是有機會拯救,並且延續傳承。」

「怕就怕,氣候斷崖式變化時,朝廷日薄西山,政令不通,朝堂百官只想撈錢,皇帝自我蒙蔽,不知民間疾苦。」

「若是這樣的話,在先進的制度,在完善的體制,在龐大的體量,在氣候變化這個導火索下,瞬間爆發,造成的結果必然是毀滅性的。」

「你見過火炮嗎?」

陳楚望着朱標,總感覺自己講的晦澀難懂,怕朱標理不出頭緒,開口詢問道。

「火炮?當然見過,城門樓上很多呢、」

朱標毫不掩飾,早在大蒙古國時期,火炮就已經開始應用,但比例較少,而元末明初時期,火器已經成為戰爭的關鍵。

西方世界的火藥就是大蒙古國帶過去的。

「這個火藥堆積在一起,平時不會怎麼樣,但要禁明火,一旦火星子落下去,星星之火,燎原之勢,轟然爆炸,一切推倒重來。」

「你可以理解為,火星子就是氣候變化,引線就是朝廷的政令是否通暢,當權者對民間的情況是否深知,是否能因地制宜的施政。」

「朝廷的政令通暢,能夠明白民間疾苦,百姓不易,因地制宜的施政能夠獲得百姓的擁護,這個木桶里的火藥就會減少,爆炸的那天,也不會一發不可收拾、」

陳楚話音落定,朱標心中細細琢磨着,不過片刻,站起身,朱標開口道:「先生,您的意思是說,朝廷得到百姓的擁護,一切危機都有極大的化解可能,而一旦朝廷的政令和百姓走向對立面。」

「如此的話,一點風吹草動,民不知國,國不知民,大廈將傾矣。」

聽着朱標的感悟,陳楚愣了片刻,含糊其辭的點了點頭道:「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吧,宗旨沒有差別。」

「這就要說回來繼承人傳承製度了,還是那句話,能者上庸者下,那每一個人都會認為自己是能者,是賢者,是聖主明君。」

「不說多的,便是兩個兄弟之間爭奪那個東西,是不是要在朝中拉攏自己的親信,為自己說話站台,時間一長就會形成黨爭,黨同伐異的道理,你讀那麼多史書肯定比我清楚。」

「黨爭一旦形成,沒有勝利者,通通都是失敗者。」

陳楚話未說完,朱標疑慮道:「先生,勝利者也是失敗者?」

「我不是很懂政治,但從我的理解中代表大多數人判斷,勝利者必然會對失敗者趕盡殺絕,包括給失敗者站台的朝廷大臣,這不就是內耗嗎?內耗不就是失敗的嗎?」

「而如果是立嫡立長,早早確定君臣關係,就

猜你喜歡